本文由敘事學角度切入,透過實際分析春秋中晚期晉國「三郤之亡」史事在不同文獻載述中的異同情形,進而探討先秦傳本──《春秋》、《左傳》、《國語》──與近年出土的簡本《上博五?姑成家父》間的關係。藉由不同文獻間的分析、比較,冀能釐清傳本∕簡本在人物形象、情節鋪陳、立場∕觀點與主題∕意義等敘事要素上的差異及特色。 本文以「情節」、「人物形象」、「觀點與意義」為論述重點。經由分析、比較後發現同一事件在《左傳》、《國語》與《上博》的載述中,常因論述者∕論述目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側重與詮釋;同樣的人物,在不同文獻中形象也時有落差。藉此進而探論傳統歷史敘事在現代史學的兩個主要意義:首先,經由傳本與簡本的互參比較,愈能彰顯不同文獻的特色與差異,望能藉此對傳統文獻的性質∕出土文獻的意義有更清晰的認識與反省。其次,種種傳統歸諸「傳聞異辭」的差異現象,實際上正展示了傳統歷史敘事的特色:以史為鑑的道德意識與倫理價值的強調∕追求,明顯影響敘事要素的安排;同一事件以不同方式論述,即傳達出不同的德行意涵與核心關懷,藉此也可見證中國傳統歷史敘事所蘊涵的濃厚人文精神與更開放的詮釋空間。The elimination of three powerful members of the Xi (郤) lineage is a political turning point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for which there exist divergent accounts in at least three sources: the Zuozhuan (左傳), the Guoyu (國語), and the “Gucheng Jiafu” (姑成家父), the last...
[[abstract]]按照現代思想史上一般的看法,在高度現代性的社會環境底下,經典的最大問題,主要在政治、社會乃至人生各層面,逐漸與現代生活的情境產生隔閡。然而本文認為,此一觀點本身即為值得檢討的問...
[[abstract]]論文摘要 1907年由小說林社出版《小說林》,為晚清四大小說期刊之一,乃晚清報刊發展史上的轉捩點。顯示報刊逐漸由政治教化轉向文學性、通俗性、商業性的方向,並重新對公、私...
日本中世佛教說話集《沙石集》起筆於弘安二年(1279)夏,中間停筆數年後於弘安六年(1283)秋脫稿,全書共十卷。作者無住道曉於同書序文中自述「諸教之義並無相異,修萬行其旨皆同」,其不拘泥於特定宗派,...
本文以春秋時代晉國「欒氏之滅」為論述重心,分析此一事件在先秦、漢初各類敘史文獻中之不同詮釋面向與意義,並探論敘事立場/意圖,對敘事文獻「體式」之影響與互涉,藉以呈顯先秦敘史文獻之多樣面貌。 本...
[[abstract]]本文觀察唐傳奇的研究情況,發現大抵可以分為兩種主要的詮釋路徑,第一種是純粹以作品本身為主的研究,主要以小說分析方法進行者,本文名之為「文本分析派」,此派著重小說文本的美學分析;...
由於互聯網技術發展快速,不僅是傳統的電視、平面媒體受到衝擊,連網路平台的傳播方式也產生了變革,進而產生「自媒體」現象。在自媒體的時代下,個人突破傳統媒體的製作限制、預算規模及內容議題規範等,能夠更快速...
作為蜀漢遺民入仕新朝,陳壽修撰魏、吳、蜀三史,不但須面對魏、晉相篡的歷史局面,抑且得站在承魏而來的西晉立場,協調三國之間在歷史詮釋上的衝突。因應當代的政治現實,陳壽採取了《春秋》所建立的「婉章志晦」敘...
一九七七年,張愛玲發表〈色,戒〉短篇小說之後,盛傳可能與抗戰時期(1937-1945)在南京的汪偽政權或在上海的特工總部之歷史有關,一是他自己與王精衛政權宣傳部副部長胡蘭成的短暫婚戀,一是上海的國民黨...
本研究討論台灣當代小說的瘋狂敘事,以舞鶴和陳雪的小說創作為主要觀察中心。在討論瘋狂敘事之前,首先解釋「現實」概念在不同時代背景、不同文化團體之間所具有的多重指涉,藉著分析不同文化團體與作者間的相互關係...
[[abstract]]《楚辭.遠遊》不僅是優秀的文學創作,其內容還統合以往歷史長流中諸多文化業績,包括遠古帝王、神話、氣功、陰陽五行、醫學,及老莊恬淡無為的思想,冶為一爐,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及研究價...
歷來學者根據有限文獻,對於漢代經學發展之描述,堪謂完備。然在兩漢經說文獻多半亡佚的情況下,如欲建立漢儒之經說體系,除董仲舒、京房、戴德與戴聖外,其餘儒生幾不可得。故論述多聚焦於博士家法增立,或是官員之...
[[abstract]]一般而言,翻譯的首要條件應是力求譯文文意、風格適切。若是翻譯小說類的文本,除了文意、風格適切外,更應注意如何讓譯文讀者產生與原文讀者相對應的閱讀效果反應。因此本論文的目的即在探...
[[abstract]]本論文試圖比較研究古希臘英雄奧德修斯與現代加拿大鋼琴家顧爾德的旅程原型。本研究採用約瑟夫‧坎伯所提出的英雄探險之旅的原型定義作為基本研究架構,來找出存在奧德修斯的神話歷險和顧爾...
[[abstract]]漢〈鼓吹鐃歌〉十八曲歷來均以難解著稱,前輩學者在文本的解讀方面,下過極深的工夫,但依然並未取得較為一致認同的看法。本論文以漢〈鼓吹鐃歌〉十八曲為中心議題,討論其形成的歷史因素及...
[[abstract]]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中年級教科書中呈現的「死亡概念」,進而明瞭死亡概念在書中的整個概況及各類死亡概念的內容。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以Speece & Brent(1996)的死亡概...
[[abstract]]按照現代思想史上一般的看法,在高度現代性的社會環境底下,經典的最大問題,主要在政治、社會乃至人生各層面,逐漸與現代生活的情境產生隔閡。然而本文認為,此一觀點本身即為值得檢討的問...
[[abstract]]論文摘要 1907年由小說林社出版《小說林》,為晚清四大小說期刊之一,乃晚清報刊發展史上的轉捩點。顯示報刊逐漸由政治教化轉向文學性、通俗性、商業性的方向,並重新對公、私...
日本中世佛教說話集《沙石集》起筆於弘安二年(1279)夏,中間停筆數年後於弘安六年(1283)秋脫稿,全書共十卷。作者無住道曉於同書序文中自述「諸教之義並無相異,修萬行其旨皆同」,其不拘泥於特定宗派,...
本文以春秋時代晉國「欒氏之滅」為論述重心,分析此一事件在先秦、漢初各類敘史文獻中之不同詮釋面向與意義,並探論敘事立場/意圖,對敘事文獻「體式」之影響與互涉,藉以呈顯先秦敘史文獻之多樣面貌。 本...
[[abstract]]本文觀察唐傳奇的研究情況,發現大抵可以分為兩種主要的詮釋路徑,第一種是純粹以作品本身為主的研究,主要以小說分析方法進行者,本文名之為「文本分析派」,此派著重小說文本的美學分析;...
由於互聯網技術發展快速,不僅是傳統的電視、平面媒體受到衝擊,連網路平台的傳播方式也產生了變革,進而產生「自媒體」現象。在自媒體的時代下,個人突破傳統媒體的製作限制、預算規模及內容議題規範等,能夠更快速...
作為蜀漢遺民入仕新朝,陳壽修撰魏、吳、蜀三史,不但須面對魏、晉相篡的歷史局面,抑且得站在承魏而來的西晉立場,協調三國之間在歷史詮釋上的衝突。因應當代的政治現實,陳壽採取了《春秋》所建立的「婉章志晦」敘...
一九七七年,張愛玲發表〈色,戒〉短篇小說之後,盛傳可能與抗戰時期(1937-1945)在南京的汪偽政權或在上海的特工總部之歷史有關,一是他自己與王精衛政權宣傳部副部長胡蘭成的短暫婚戀,一是上海的國民黨...
本研究討論台灣當代小說的瘋狂敘事,以舞鶴和陳雪的小說創作為主要觀察中心。在討論瘋狂敘事之前,首先解釋「現實」概念在不同時代背景、不同文化團體之間所具有的多重指涉,藉著分析不同文化團體與作者間的相互關係...
[[abstract]]《楚辭.遠遊》不僅是優秀的文學創作,其內容還統合以往歷史長流中諸多文化業績,包括遠古帝王、神話、氣功、陰陽五行、醫學,及老莊恬淡無為的思想,冶為一爐,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及研究價...
歷來學者根據有限文獻,對於漢代經學發展之描述,堪謂完備。然在兩漢經說文獻多半亡佚的情況下,如欲建立漢儒之經說體系,除董仲舒、京房、戴德與戴聖外,其餘儒生幾不可得。故論述多聚焦於博士家法增立,或是官員之...
[[abstract]]一般而言,翻譯的首要條件應是力求譯文文意、風格適切。若是翻譯小說類的文本,除了文意、風格適切外,更應注意如何讓譯文讀者產生與原文讀者相對應的閱讀效果反應。因此本論文的目的即在探...
[[abstract]]本論文試圖比較研究古希臘英雄奧德修斯與現代加拿大鋼琴家顧爾德的旅程原型。本研究採用約瑟夫‧坎伯所提出的英雄探險之旅的原型定義作為基本研究架構,來找出存在奧德修斯的神話歷險和顧爾...
[[abstract]]漢〈鼓吹鐃歌〉十八曲歷來均以難解著稱,前輩學者在文本的解讀方面,下過極深的工夫,但依然並未取得較為一致認同的看法。本論文以漢〈鼓吹鐃歌〉十八曲為中心議題,討論其形成的歷史因素及...
[[abstract]]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中年級教科書中呈現的「死亡概念」,進而明瞭死亡概念在書中的整個概況及各類死亡概念的內容。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以Speece & Brent(1996)的死亡概...
[[abstract]]按照現代思想史上一般的看法,在高度現代性的社會環境底下,經典的最大問題,主要在政治、社會乃至人生各層面,逐漸與現代生活的情境產生隔閡。然而本文認為,此一觀點本身即為值得檢討的問...
[[abstract]]論文摘要 1907年由小說林社出版《小說林》,為晚清四大小說期刊之一,乃晚清報刊發展史上的轉捩點。顯示報刊逐漸由政治教化轉向文學性、通俗性、商業性的方向,並重新對公、私...
日本中世佛教說話集《沙石集》起筆於弘安二年(1279)夏,中間停筆數年後於弘安六年(1283)秋脫稿,全書共十卷。作者無住道曉於同書序文中自述「諸教之義並無相異,修萬行其旨皆同」,其不拘泥於特定宗派,...